高考歷史考綱使用方法及備考攻略與歷史主觀題拿分方法
高考歷史考綱使用方法及備考攻略與歷史主觀題拿分方法
高中歷史重點立足于基本素養的考查,而素養這個東西讓人感覺太抽象,沒有實際可以扎根的?;蛟S很多人認為只要多讀些課外書就可以了等等很多經不起考驗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素養,殊不知已經脫離了素養的真正核心所在。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考歷史考綱使用方法及備考攻略
||現狀與困境
自從進入新課改以后,新課標試驗區高舉學科素養大旗。各種‘素養’應運而生,一些學校和老師炒的更是激烈,但是長時間的‘教考分離’導致中學課堂教學的結構性弊端仍然無法剔除。學生備考仍然是舊一套的復習方法,仍然死記硬背式的教學似乎在新興的高考模式下顯得力不從心。學的不考,考的不學。這樣一種循環式的矛盾似乎沒有較好的方法來解開,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劉芃曾經在高考研討會上聲稱命制高考題從不會去看課本,而是深化對基礎能力的深度考查。這些能力不會出現在課本上,而是由高考歷史科目考試大綱所規定。所以,應對當前高考的良策乃精心研讀考試大綱,剖析其蘊含的本質意義,這樣才會更加有效地備考,顯得從容,高考任由你擺布!
||歷史與考綱
高中歷史重點立足于基本素養的考查,而素養這個東西讓人感覺太抽象,沒有實際可以扎根的?;蛟S很多人認為只要多讀些課外書就可以了等等很多經不起考驗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素養,殊不知已經脫離了素養的真正核心所在。真正的素養必然是通過一些具化的標準來進行評估,而這些標準就蘊含在課本的每一個知識點中,當然還有練習時培養出來的各種能力,而考綱則會對這些能力進行有限制地規范化。高考題目的命制必須落實到考綱所要求的每一個重要的點。教育部考試中心歷史研究院曾提出高考歷史命題必須體現出家國情懷,并且歷史命題必須嚴格按照考試大綱來出題[1]。高考聚焦能力考查,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培養發展綜合素質,為高校選拔基礎扎實、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高考考查的能力不僅要涵蓋學習生活中必須具備的重要認知能力,還包括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提出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能力要求與素質教育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理念相輔相成,也是素質教育在高考中的具體落實和生動體現。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指出,提升認知能力,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注重聯系實際,提倡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體現創新意識,鼓勵主動思考,學會創造,突出這三方面的考查,是今年高考試題的共同特點[2]。高考的目標考核與考綱是直接掛鉤的,所以考生研究考綱是一件可以說得上是明智之舉。
||考綱與四項基本能力
一.獲取與解讀信息能力
此項能力主要可以分為一以下三個內容:1.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即考生需要基本的語文功底,包括簡單的語文識字、閱讀能力。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對地提取有效信息。主要是考察學生在整理歸納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這些在高考中都有明確的指向性。比如說,2017年全國一卷的41題材料一第一小題只需根據“法國大革命”五個字,就知道要套用法國大革命意義的答題模板了。3.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此點主要包括一下三個點:(1)抓緊分析對象,即2017年全國一卷41題第二小題,“民族主義”則為主要分析對象,考生需要緊緊抓住這個探究點,進行有效探究。(2)考生需要做到拓展與延伸,比如說還是以上那一道題,材料一中提及“君主”與“人民”,材料二中提及“列強”與“中國”,其背后的含義分別為“封建主義”與“人民主權”,“帝國主義”與“民族獨立”。那么答案就躍然紙上了。(3)需要考生語文功底扎實,精通唯物辯證法。比如說政治主次矛盾學得好的同學,看到題目就能輕而易舉地從“主要”原因著手分析,而且答案也的確是這樣的。所以說,考生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能力,可以說是很容易能夠達到所要求的目標。
題目示例:
(2017新課標全國1卷)41.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25分)
材料一: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
——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
材料二: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界,茍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永無發展之可能。其在勞動界,茍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外之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涵的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及其產生的原因。(17分)
【答案】(1)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專制王權,否定了“朕即國家”“朕即民族”,推動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有利于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也沖擊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民族觀的形成。
(2)相同之處:反對國內封建勢力,爭取民眾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不同之處:近代法國民族主義維護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把斗爭矛頭還指向西方帝國主義及國內外之反動資本家。原因: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深重;國民黨“一大”《宣言》吸收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解析】
(1)根據題干信息后“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 “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再結合所學知識予以分析。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斗爭對象、革命目標、階級立場以及思想觀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第二小問結合近代中國國民革命的時代背景,分析不同之處產生的原因。
二.調動與運用知識能力
此項能力包括以下三個要點:1.辨別歷史事實與歷史敘述;2.理解歷史敘述和歷史結論;3.說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關于第一個點,考生需要學會辨別什么是歷史事實和歷史敘述。歷史事實是事實,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是不用質疑的事情;歷史敘述是敘述人對于一件歷史事實的敘述,是主體根據歷史事實的觀點以及個人之見,具體較強的主觀性,不太具有客觀性。對于辛亥革命的闡釋,二者會有完全不同的表述。比如說,歷史事實是辛亥革命是發生在1911到1912年之間為推翻清帝國的一系列革命活動,而歷史敘述則是辛亥革命開始于武昌起義,結束于孫大炮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有真有假,主要是記錄在各種回憶錄中)。關于第二個點,考生需要明白歷史敘述與歷史結論的區別。歷史敘述在上文已經提及,不在贅余。對于結論一詞的解釋,意思是從邏輯學來看,結論是從一定的前提推論得到的結果,對事物做出的總結性判斷。詳細解釋:從哲學觀點來看,結論是相對于一定條件而言的,結論與條件互為因果關系,條件是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論是由于條件作用而產生的現象[3]。比如說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通過歷史敘述和歷史現象得出的總結)。對于第三點,主要是對考生對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的認知。歷史現象是一件是事情的表象,具有淺顯性;歷史觀點是主體對于歷史的一種看法,多為個人陳述性,具有主觀性,代表主體的看法與主體的行為特征。比如說,歷史現象是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由歷史敘述和歷史現象得出的總結);歷史觀點是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活動(有階級之分)。所以,考生需要在備考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這些認知能力??季V作為一只指引幫,指明備考迷途。
三.描述與闡釋實物能力
此項能力包括以下三個要點:1.客觀敘述歷史事實;2.正確解釋歷史事物;3.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關于第一個點,考生需要較完整地掌握課本上的歷史事實,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理解事實,對歷史的影響、意義、關系之類的描述不能驢頭對馬嘴,要做到有理有據。當然,這一點是可以通過訓練達成的??忌枰獓栏癜凑掌綍r訓練的答題套路來,不能帶有是非的主觀意識,做到敘述客觀。關于第二點,其實很簡單了??忌灰龅秸握_,熟悉并熟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可做到。關于第三點,考生需要正確理解歷史上事物的本質。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是決定事物性質和發展趨向的東西。闡釋一件事時需要對事物有全面的認知,這樣有助于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比如說均田制的產生過程消亡,其背景原因和影響意義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體現分別是什么?本質則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具有兩重性,既包括馮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值得一說的是,本項能力對于考生的哲學功底要求較高,需要考生有著較強的是辯證法功底,考生需要用聯系的觀點去看待問題。比如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借鑒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的經驗。當然,歷史畢竟是歷史,只要套上應試教育,就會有一定的模式可以考慮。比如說,有一些問題可以分析按照以下思路。階級斗爭、侵略與反侵略、原材料市場爭奪、維護統治的目的等。綜合來看,考生對于此項能力的強化難度一般,可操作性較強。
四.論證與探究實物能力
此項能力分為三種步驟,即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和獨立提出觀點。其實不難發現,這三項步驟難度較大,操作性也不易。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各位考生還要盡最大努力去正確變得更優秀。接下來介紹這三項能力:1.發現歷史問題。牛頓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辈浑y看出,能夠提出是多么得重要??忌枰獓栏駚韽娀约荷朴诎l現問題的能力,不斷地對問題進行反思。這個發現歷史問題往往從表面現象入手,比如說人民和君主吵架鬧矛盾了,這個很簡單的事情不能復雜化,簡化自己的思維敏捷度。2.論證歷史問題。這個需要從一個問題的歷史背景、原因入手,比如說2017年全國一卷歷史材料一中歷史背景即法國大革命、原因即封建專制與主權在民思潮的矛盾。3.獨立提出觀點。在歷史的論述題中,提出一個好的論點往往是論述成功的一半,所以考生需要強化自己在提出論點的能力。需要做到深刻,反應論述實質,直指內容要害,這樣才會有助于論述的嚴謹性。同時需要記住的是,不要失去政治正確的這個關鍵因素。
||考試范圍與要求
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是應該堅持以史實為基礎,注意考察方式為縱向(時間)和橫向(中外、政經文)雙結合。同時在解析方面,考綱規定的考試范圍大于課本范圍。所欲礙于高中有限的學習時間和學生淺薄的歷史認知基礎,而課本是選擇了經典史實以便同學們高效培養歷史素養。那么同學們在日常學習中最好學會多利用好工具,善于搜索各種資料,全面培養自己的學科素養。提高整體的認知思維,擴大認識問題的角度。在高考題中也曾出現過,比如2017年全國一卷41題的材料來源于課外,42題也有很多史實課本里并沒有提到哦。
應對策略:
首先無論考試考什么內容,他都不會離開一些史學史實主線,考生需要完整地掌握課本史實,緊跟老師復習步伐。在基本功扎實的基礎之上,進行拓展簡直是每一個考生的備考明智之舉。當然考生可以通過百度百科進行認知擴展。比如說,“商周時期政治制度”“中國近代史”這樣書本上不會出現的專有名詞或者整體學識,另類的復習或者學習方式等。當然也是可以看像《全球通史》之類的課外書進行有效的知識拓展,既高效又不失偏頗。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考生需要注意拓展課外知識需要帶有一些“功利性”的思想,因為擺在每一個即將面對高考的考生而言時間并不多,所以一定不要沉迷有趣但是與高考無關的歷史課外書,這樣既耽誤學習的效率又會使整個備考失去意義。
關于高考歷史試題的分值分布:
||寫在后面的話:
高考歷史終究需要正本清源,立足于高考考試大綱,這是一個明智之舉。但是,有很多考生仍然不能明白其中意義,希望看到本篇文章的你可以提取本篇文章的意義,做一個懂高考的考生。嚴格依據考綱進行有效復習,切忌盲目跟風照搬照套,形成自己的備考方法,積極面對高考。
高考歷史主觀題怎樣才能拿高分?
有效控制答題時間
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材料新穎,思維空間大,闡釋能力要求高,意圖就是多給學生閱讀、搜集、分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答案簡略,答要點即可,從而大量減少了書寫時間。如果搶時間答題,拿過來就答,很有可能因為沒有正確理解題意而失分,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想要修改,都沒有了書寫的版面。
根據聶國民老師多年指導高考的經驗,每道試題用于審題、回憶教材相關知識點、閱讀提煉材料有效信息,設計答案(打腹稿或草稿)、撰寫答案等,所用的時間一般為37分,其中必做題應為25分鐘左右,選做題應為10分鐘左右。在具體分配上,應該是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于審題、回憶教材相關知識點、閱讀整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設計答案(打腹稿或草稿),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書寫。應注意的是:每道試題解答完畢后,要看一下時間,如果解答某道試題超過了規定的時間,就應在以下試題的時間分配上及時調整,適當加快,防止顧此失彼。
注意時間表述詞語
主觀性試題總是圍繞特定歷史時期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為前提而進行設計,突出問題的時間性也是歷史試題的最大特點。因此,確定試題所反映的歷史時間是正確分析、解答該試題的關鍵。有些試題涉及的歷史時間是用文字表達的,比較抽象,因此審題時一定用具體的公元年代或朝代標出此題的上限和下限,再根據教材知識,標識上與之相關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并以此為信息或參照物,版面式回憶教材有關章節的內容,根據審題情況,確定知識的取與舍。
巧用格尺防止漏讀
考試中,因審題粗心大意,漏讀、錯讀一些關鍵詞而導致漏答或答非所問的現象時有發生。解決的方法是,審題時用一把格尺遮住下一行文字,用筆一個字一個字地點讀,這樣既可以防止跳行閱讀,也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防止漏讀、錯讀試題。閱讀試題時,要特別注意并圈出時間限制詞、空間限制詞、題目中心詞、回答方式詞和回答內容詞,對一些有明顯思維導向作用的字、詞、句,如果沒看仔細,答題時很有可能與試題的要求產生重大偏差,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近幾年高考文科綜合主觀歷史試題通常以幾段式的材料或圖片、圖表、地圖等形式出現。每一道材料式問答題的前面大多會有一個主題,高度概括其創設的新情景,此段文字雖少,卻不容忽視,它是一道題的核心,是靈魂之所在,讀懂它一般會對最后一問有幫助。還要關注材料中的省略號、分號、句號和材料的出處以及是根據材料回答還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對于所給材料要采取“邊看”“邊畫”“邊寫”的方法。審題時先審“問”,后審“材料”,帶著問題讀材料。還應注意各個問題之間內容的銜接與制約。
答案還應做到“五化”
段落化:一問一段,問什么,答什么。先寫上這一問問題的“關鍵詞”,再將答案的“關鍵詞”即“要點”寫在最前面,然后再展開和解釋,一目了然,既便于自己集中思維答題,也便于老師閱卷和賦分。上下兩問的答案之間要留出至少一行的間距,如果無法留出來,上一問的最后一行應靠上線書寫,下一問的第一行應靠下線書寫,以便于計算機進行圖像切割。將答案書寫在每道試題規定的位置內,書寫位置不要錯位,應各就各位,也不能出格。
序號化:把每一個答案要點用數字符號排列起來,上下排列,左側對齊。字體工整,至少要做到一筆一畫地寫。用0.5或0.7的黑筆芯答題,字體大小適中,大體仿照印刷體四號字即可。文字不要過大,影響文字數量;也不要過小,影響評卷老師閱讀。
要點化:要求答案盡量簡明扼要,原則是“多點開花”“點到為止”。根據高考閱卷時“可給可不給的分——盡量給分”的原則,注意我們思維的發散性,多在廣度上,而不是深度上下功夫。
條理化:按照試題設問的先后順序答題。語言敘述要完整、準確、嚴密,層次分明,符合邏輯。為使語句完整,答案敘述時可采用遞進式、轉折式、因果式、并列式等語句。
專業化:盡可能用歷史學科術語(即教材上的書面用語)答題,不能語化,大白話,只有自己才能懂得的方言土語或簡化用語答題。人名、地名和一些專有名詞一定不能寫錯別字。
高考歷史考綱使用方法及備考攻略與歷史主觀題拿分方法相關文章: